公視年度大劇!看《斯卡羅》必了解5大台灣歷史懶人包-DramaQueen電視迷
Welcome to DramaQueen電視迷
    目前位置:
  1. 首頁
  2. 專題列表
  3. 公視年度大劇!看《斯卡羅》必了解5大台灣歷史懶人包

公視年度大劇!看《斯卡羅》必了解5大台灣歷史懶人包

By 妞新聞 2021-08-20 2021-08-20 16:47

今年絕對不能錯過的大河劇《斯卡羅》終於上線啦!各位妞妞們看完前兩集之後,是不是對於劇情細節還有些疑問,現在就讓爆米花小姐為大家稍微解說一下角色關係、琅嶠各地所在區域以及當時的歷史背景等等,讓大家在看戲的時候能夠更加的有感,在這個不同的立場和生存難題的競爭、和解與共生之下,究竟會怎麼發展下去呢?快一起來追《斯卡羅》吧!

 

----在解釋歷史時會牽連到小說背景及電視劇的劇情----

 

----可能會有微爆雷的地方,請大家小心----

 

註:文內對於使用的傀儡、番、羅漢腳等字詞,都是為了解釋歷史而使用,沒有任何貶義、負面和不敬的意思。

 

台劇《斯卡羅》背景歷史1.斯卡羅的意思

 

 

片名《斯卡羅》是取自排灣族語「Seqalu」,他們本來不是當地人,是一群從知本社南遷進入琅嶠的卑南族,當地的排灣族及客家、閩南人等等,就以「斯卡羅」稱呼這一支外族,斯卡羅一詞也是「乘坐著轎子的人」的意思。整個琅嶠下十八番社不是每一族都是斯卡羅,就像是這次引發「羅妹號事件」的「龜仔甪(音同律)社」就不是斯卡羅的族群。

 

 

到現今斯卡羅人的血緣也依舊流傳著,他們的後裔居住在屏東牡丹及滿州鄉,像是蝶妹的弟弟阿杰所代表的人物「潘文杰」,之後會一起協助牡丹社事件的調停,而斯卡羅的後代現在還住在旭海以及恆春半島呢!而斯卡羅族群基本上已經融入排灣族群,所以講的語言也逐漸變成了排灣族語。

 

台劇《斯卡羅》背景歷史2.傀儡花

 

 

作者陳耀昌老師本來是想寫牡丹社事件,結果到了「荷蘭公主廟」看見廟邊船骸引發的好奇之心,更發現裡面祭祀的其實更像是羅妹號的船長夫人,而不是荷蘭人,進而影響了《傀儡花》的寫作。傀儡兩字則是來自於住在恆春的漢人對於原住民的稱呼,他們覺得在山上奔跑、跳躍的原住民很像傀儡戲,就戲謔的叫他們傀儡番。(原住民也會稱漢人「白浪」,聽起來很像台語的壞人,而這個詞到現在原住民族中也能聽得到喔)

 

 

也有一說是,原住民的打招呼語為「Kaliyang」,在漢人聽起來的音譯像「嘉禮」,所以也會稱原住民為嘉禮番,但後續雙方鬧不合,才開始笑他們為傀儡番。而當初小說取名為《傀儡花》,就是在講蝶妹這個人,他是客家父親與斯卡羅母親的後代,所以將地名、背景與他的角色存在意義做結合,陳耀昌老師後續也組成了「台灣史花系列三部曲」:《傀儡花》、《獅頭花》、《苦楝花》。

 

台劇《斯卡羅》背景歷史3.羅妹號事件

 

 

1867年美國商船「羅妹號(Rover)」在恆春半島南端琅嶠地區擱淺,船員於琅嶠尾龜仔甪鼻山登岸求生,但因誤闖了當地原住民的領地而遭斬首,14名登岸船員僅1人倖存,造成「羅妹號事件」。

 

 

這個地方是排灣族龜仔甪社傳統領域,當初一批洋人為淘金行經琅嶠,因紛爭引發殺戮,龜仔甪社族人被殺至僅剩少數幾個人,因此他們一見到「羅妹號」船員上岸,便產生了報復之心!不過,當時更因為誤殺了女性,造成原住民族的擔憂,這女生極為有可能就是「荷蘭公主廟」的祭祀對象。

 

 

最後由美國駐廈門領事「李仙得」與斯卡羅大股頭「卓杞篤(Tokitok)」正式簽訂「南岬之盟」的書面協議後,整個紛爭才正式落幕,而這也是台灣第一份國際和平盟約。因為了這次的「羅妹號事件」,各國開始發現了這裡的豐富資源和絕佳的戰略地位,大家開始拼命的想奪取台灣,這場事件就像是蝴蝶效應一般,後續更讓李仙得促使了「牡丹社事件」的誕生。(BTW牡丹社也不是斯卡羅)

 

 

妞新聞以專注提供優質女性內容與讀者體驗為目標,以多元社群內容與行銷執行團隊,結合互動技術、讀者分析演算法,操作專題企劃、線上線下串連活動與策展電商,創造女性市場的指標影響力。

妞新聞以專注提供優質女性內容與讀者體驗為目標,以多元社群內容與行銷執行團隊,結合互動技術、讀者分析演算法,操作專題企劃、線上線下串連活動與策展電商,創造女性市場的指標影響力。

熱門文章Hot News
你也會喜歡Like